【學法護法始終無間】

記陳邁建築師的法鼓山故事


◎胡麗桂

「點滴往事,如散落的珠子,一顆顆撿起,串連成衷心的感念。」受建築界敬稱「精神領袖」、「宗邁學校校長」的陳邁建築師,四月十一日捨報往生,消息傳出,各方震動。一個月後的佛誕日暨母親節,他的弟子學生以其生平傳記《習築、憶往》舉行同名紀念會,感念這位影響無數建築人專業涵養與人格典範的精神導師,而陳先生寫於自傳書封的這段話,亦為眾人心中最深的緬懷。

比較少為人知的是,與聖嚴師父同年出生的陳先生,曾擔任法鼓山工程顧問長達二十餘年,協助處理無數棘手的工程難題,師父於《法鼓山故事》一書即寫道:「在幾位工程顧問之中,幫助我們最多的是陳邁建築師。」陳邁則曾分享,師父對於道場建設,不僅著眼各別建築,更注重整體境教,盼大眾從入園道路開始,或坐車、或步行,沿途處處能深探建築、環境與自心對話,「師父的品味很高。」

一九九六年,陳邁先生因讀佛經,苦於疑竇未解,向友人陳柏森建築師請教:「上哪裡找學佛的師父?」當時正為法鼓山工程擔任建築規畫的陳柏森回說很簡單,推薦他報名是年三月舉行的社會菁英禪修營。


▲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日,陳邁顧問(右一) 出席於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行的法鼓山全球悅眾大會。(本刊資料)


四天三夜的禪修營,原先擔心腿子硬,可能不便打坐、集體作息或恐不易成眠等罣礙,陳邁逐一克服,倒是有一幕景象留印深刻。其時,法鼓山買地已近七年,然而地上絲毫不見建築蹤影,師父當眾直述憂急。「我跟師父說,山坡地建設有各種困難要克服,又以基礎工程最花時間,即便十年也不算長。」

不久,陳邁受邀擔任工程顧問,發現法鼓山工程難題,除了地形條件、氣候、建築量體修改,隨團體快速成長而湧入的各方意見,亦為癥結。

「每個善意的意見,都希望工程臻至滿分,只是人人心中的百分建築各異其趣,重要的是如何在既有基礎上,找到具建設性的方案,改以八、九十分為努力目標,持續推進工程。」

陳邁認為,好的建築,沒有標準答案;發現問題,找出解決方案,即是好建築。甚且從傳世建築所見,往往與時間長度成正比,愈磨愈細緻,愈見人性溫度。他明確表示,擔任顧問,只為提供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法。


▲二○一四年一月七日,陳邁顧問與陳柏森建築師來訪法鼓山園區,與時任方丈和尚的果東法師巡禮園區合影。(本刊資料)


建設工程處前處長李孟崇回憶,陳邁顧問絕少缺席工程會議,也從不遲到早退。「從他的發言可知事前詳讀會議資料,他不打高空、不會勉強,而是提出具體可行的改善方案,真正勝任顧問角色。」專業之餘,陳邁顧問為人謙遜、不彰顯自我、不吝於付出卻從不提自己的功果,讓他領受佛法所講的「三輪體空」深義。

直至捨報前,陳邁建築師仍銜任法鼓山工程顧問。體系各期工程、各地道場,從建築評圖至工期施作,均深受益於他無私的智慧建言。捨報後,家人遵從其志,將骨灰植存於金山環保生命園區,他的學法、護法因緣,亦如散落的珠子,在奉獻二十餘年的清淨修行道場,串連成終始無間的法鼓山故事。